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班主任 | 林玮:在西湖边想象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认真阅读的 浙大微学工 2021-04-22

个人简介

林玮,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副主任,影视艺术(MFA)和视听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生导师。曾任人文科学试验班(传媒)1503、广播电视学1501班主任,现任人文科学试验班(传媒)1903班主任。入选第三批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纸短情长

用文字架一座心灵的桥梁

与班级学生合照



“如果我每年都能担任班主任,带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退休,我大概能完整带完七届本科生。而你们就是我职业生涯的七分之一。”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来自传媒1903班主任林玮给学生的开学讲话,发表在2019年9月8日的《浙江日报》上。


在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林玮一直保持通过书信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在他看来,在新媒体时代久违的文字通信,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接受效果,让他们放慢脚步、静心思考。“写信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但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既能够通过学生的文字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能用自己的文字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艺术原理课上



最开始采取书信这种沟通方式,起因是一位学生向班主任表达对于恋爱中的困惑。由于没找到机会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林玮就通过邮件的方式进行了答复。到后来,林玮会给自己的学生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在第一个学期时都要写一封信给他。在这些书信中,学生提到最多的是大学期间的专业选择、处理父母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安排等问题。


“我们都喜欢用微信这种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它无法让人深入思考。综合考虑,我觉得书信是一种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的工具。”


除了和学生交流之外,林玮也会和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有些家长还和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有时,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了误解,或者对孩子的未来选择感到焦虑,他们都会给林玮发微信或打电话,请他帮忙周旋。“很多家长会让我替他们保密,不让我告诉学生,他们与我其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多少也能看出两代人的沟通差异。”


对于林玮来说,写信和写论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会在回信时考虑它的谋篇布局,想办法将语言组织得更流畅。“对于具有共性的学生问题,我多会认真回复,我希望学生收到信之后,能愿意多读几遍,也希望我写的内容能真的对学生产生启发。”


寓教于乐

践行体系化师生交流机制

与学生在下姜村的合影



与多数班主任一样,在学校时,林玮不时会和学生一起喝喝咖啡,与辅导员、学长组等一起组织些班级活动。林玮的办公室在西溪校区,但学生们大都住在紫金港,平时不能经常与学生见面。因此,每次去紫金港上课或办公,林玮总会想约上几个学生一起到咖啡吧聊聊天。


最近,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林玮和学生日常交流的话题中,多了一些在疫情期间的看法和感悟。特别是一些舆论热点问题,如国外对华人的歧视、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等,林玮都会试着在不同场合和学生们讨论。在开课之初写给学生们的信中,林玮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要在一片‘兵荒马乱’中,用知识坚定自己的信念,给自己开辟一片天地。”“这也是我们传播学的专业需要”,他说。


2015年,林玮担任传媒1503班的班主任时,还带领同学们到淳安的下姜村做过一次调研。林玮一整天都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带大家和村干部座谈、拍摄视频、分小组入户访谈等。调研之后,他和学生们一起整理了视频素材和文字稿,在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他不仅包了大巴接送学生,还自掏腰包给每一位学生买了意外保险。


不过,林玮不是很满足于这种“碎片化”的交流方式,他更希望能够形成一套成体系的师生交流机制。“其实辅导员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更多,他们弥补了任课教师无法和学生进行有效深入沟通的缺憾。今年和我搭班的兼职辅导员樊婷老师就特别用心,帮我承担了大量组织学生的工作,我非常感谢她。”


身正为范

力求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活

疫情期间的线上班会课



玮对“班主任”这个身份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他做过一些基础教育的研究,发现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如果不当班主任的话,就好像没有学生”,就失去了完整的、饱满的教师身份。他认为,教师不仅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在生活上与学生多些交流。“‘师’这个字带有很强的典范意义,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的母校北师大的老校歌中有一句歌词:‘师道,师道,谁予立?责无旁贷在藐躬’,讲的就是为师者的责任。”在这样的学术训练和文化熏陶中,林玮树立了这样一种看法: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引领性、整体性的亲密关系。他把这种关系叫作“完整的教育生活”。


林玮认为,高校老师的工作主要是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授,一方面要为学生讲述人类既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讲授一些老师个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学中往往缺少了把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授两种工作完整连接在一起的部分。刚到浙大任教时,林玮创立过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公众号的简介就是“在西湖边想象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希望我可以过上这种完整的教育生活,而班主任就是帮我实现这种教育生活的途径。”林玮说道。


在大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每个人选的课也有所不同,学习的“共同体”就很难建构。林玮说:“我读中学的时候教室是固定的,一个班的同学会在一起出黑板报、布置教室、打扫卫生,这些都能帮助一个班级形成共同体意识。”而在他看来,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除了这种固化的班级意识之外,学校更应该鼓励学生去拓展其他的共同体意识,如参加学生社团、进行社会实践、自主创业等。在不同的集体中生活,学生的身份认同会更加多元,而这种多元性正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在进入全球化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份认同正应该是多元的。”所以,林玮说自己并不强制大家必须参加班集体活动,而是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群体中寻找身份认同。


疫情期间,林玮只能通过线上形式与学生们保持联络,班会也只能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特别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早日见到我的学生们。”林玮最后说道,“与他们相逢在求是园中、启真湖畔,这是此刻我心里最大的期盼。”


文 | 传媒学院  何淼

图 | 林玮提供

美术编辑 | 求是潮推广策划中心

推荐阅读

写给即将开课的你:灾难、信仰与当代中国青年 | 班主任林玮老师的一封信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毕业闯关,辅导员送你一个锦囊~

素说心语 | 疫情防控中的红外遥感体温测量基本原理

174秒,带你了解浙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